春秋時期,吳國和越國經?;ハ啻蛘?,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。有一次,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。船剛開的時候,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,一副要打架的樣子。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,突然遇到了大風雨,眼見船就要翻了,為了保住性命,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,紛紛互相救助,并且合力穩定船身,才逃過這場天災,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。這是“同舟共濟”的典故,用來形容當下的西鋼職工和企業的關系既恰當也不妥,恰當的是如今的西鋼正需要全體職工凝心聚力、共克時艱,全面打贏扭虧脫困攻堅戰;不妥的是職工與企業并沒有仇恨,而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家人。
回望西鋼的發展歷史,可以說是“命運多舛”。響應國家號召,扎根青藏高原,卻不得不面對“兩頭在外”的經營模式;頭戴“國企光環”,依然要靠自身謀發展,為了不被市場淘汰,不得已背上沉重的債務,實施轉型升級;為實現高質量發展,大刀闊斧進行深化改革,卻迎來了原材料市場的大幅漲價和鋼鐵市場的不斷下行;剛收獲改革的階段性成果,卻爆發了新冠疫情,導致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,行業市場持續低迷,加之生態環保指標的不斷收緊,改革成效化為泡影。
盡管如此,西鋼依舊是青海省歷史最為悠久的國有企業;依舊是靠自身生存下國內唯一的獨立型特鋼集團;依舊是在部分領域享有話語權的鋼鐵制造企業;依舊是不裁員、不欠薪,用心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心企業。
俗話說: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報”。當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,作為西鋼人,我們更應該與企業融為一體,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匯聚集體的力量為企業分憂解難,而不是站著說風涼話,干“墻倒眾人推”的齷齪事。
近期,從中央到地方,全國各地都在為“穩住經濟大盤”拿措施,助企紓困的政策接連出臺,可以想象在如今的大環境下,沒有幾家企業是好過的,更何況在扭虧脫困期的西鋼。再看看我們周遭,經常光顧的飯館突然轉讓了,朋友的單位已經好長時間沒發工資了,親戚正四處忙著求人托關系為子女找份穩定的工作。試想,如果沒有西鋼,如今的我們在哪里?是否還有一份國有企業甚至更好的工作?是否還能每月交完“五險一金”拿回幾千塊錢的工資?是否還能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下保障工作和收入的穩定?這些問題,大多數西鋼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。
在企業這條大船上,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,共同的命運,讓這條大船乘風破浪安全前行是我們每一個職工的共同心愿,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。一旦遭遇風暴、暗礁等風險,我們無法逃避,更不容逃避。尤其現階段鋼鐵市場形勢持續下行,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嚴重影響下,我們唯一的選擇是與西鋼風雨同舟、共渡難關,讓前進的大船安全靠岸。我們大家是唇齒相依、榮辱與共的統一體,企業的命運就是我們自己的命運,作為企業的主人,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不該后退半步,只有與企業同呼吸、共患難,才能與企業同成長、同發展。
不利的環境更能激起強烈的生存意識、危機意識,更能實現大的突破。在西寧市接連爆發疫情期間,西鋼人舍小家為大家,用逆行守護詮釋了“與公司同舟共濟”的動人畫面,這恰恰也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深化改革時期,我們最需要秉持的精神,不能因為公司資金困難,遲發幾天工資,就開始抱怨連篇,就把我們的光榮傳統丟了,“吃苦、團結、實干”是幾代西鋼人傳承下來的優秀作風,也是我們立足青海發展近60年的制勝法寶。在西鋼如此困難的時刻,我們每一個西鋼人都要想企業之所想,急企業之所急,切實肩負起自己的責任,同心同德,同甘共苦,不拋棄,不放棄,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把西鋼這艘鋼鐵旗艦推出“淺灘”,駛向輝煌的明天。